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浅析混合主体共同受贿犯罪

摘要:混合主体共同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犯罪。关于混合主体共同犯罪问题,一直以来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两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一是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争论;另一个就是关于非国家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实行犯的争论。本文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论,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成为受贿罪的共犯,而且能够成为受贿的实行犯。
关键词:共同犯罪  受贿罪  混合主体  实行犯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共犯
(一)相关法律规定及不同观点

Continue Reading

辩诉交易的可借鉴性研究

辩诉交易源于十九世纪的美国,是回应当时案件的超负荷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其基本内容是指检察官在被告人律师的帮助下,就案件的处理问题与被告人协商、谈判甚至讨价还价,以促成有罪答辩从而不经审判而了结案件的一种诉讼方式。可以看出,采用辩诉交易程序,是通过可以看出,采用辩诉交易程序,是通过“交易”这种机制设置来解决证据缺陷案件、疑难案件的灵活变通的有效手段,使案件不必经过正式繁琐的法庭审判而获得迅速解决,从而大大提高诉讼效率,减少案件积压,防范诉讼风险和节约诉讼成本,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

Continue Reading

我国侦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我国当前的侦查程序正在不断的完善中,但还是存在着不注重人权保障,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在侦查程序中享有的权利有限,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和权力不足,以及侦查行为缺乏必要的司法审查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侦查程序  问题
对策

Continue Reading

论加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法定刑的合理性

摘要:近来,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有期徒刑,而现行刑法规定的最高法定刑则只有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意图不言自明,这样修改,既加重了对这类犯罪的惩处,在量刑上又与贪污贿赂犯罪有所差别,也能起到潜在的威慑作用,但是,从刑法的功能及终极价值关怀看,长远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其短期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刑法的的功能的角度对增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法定刑  合理性
一、主要的刑法的惩罚功能观念概述
1、功利的刑罚观

Continue Reading

寻衅滋事罪构成要件初探

自寻衅滋事罪从广为诟病的流氓罪中分离以来,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罪的责难和非议。作为“小口袋”罪,人们关注的并非是该罪的刑罚配置问题,而是对它的犯罪构成要素的认定和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上所产生的困惑。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来界定行为人在主观要素上所表现出来的“随意”与“非随意”?对构成本罪的危害程度上如何界定“情节恶劣”和“情节严重”的范围?同时对寻衅滋事中行为人实施侵害的对象有无限制和条件要求等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
一、随意——寻衅滋事罪的核心要素

Continue Reading

“着手”犯罪的司法判定

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于1764年首次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犯罪“着手”一词,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2条首次把“着手”一词立法化,规定为犯罪未遂的一个特征。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按照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所谓“着手”就是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再属于犯罪预备,已使《刑法》所保护的具体权益初步受到危害或面临实际存在的威胁。“着手”标志着犯罪预备阶段结束,行为进入犯罪实行阶段。因此,在司法实务中,正确判定“着手”对于准确区分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未遂形态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