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认定与排除

刑事诉讼是解决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是审判机关代表国家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审判权,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究,其直接后果将关系到犯罪嫌疑人最根本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甚至生命权。要解决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证据是核心。虽然,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指导思想上,不再片面强调打击犯罪,而是强调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结合,并在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加强了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加上高法、高检两家的司法解释,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证据体系。

阅读更多

国有企业改制后其管理人员的主体身份界定

【内容提要】:在司法实践中,对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内的管理人员的主体身份的认定存在一定的难点和误区。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公司法理论出发,对这些人员所在公司的性质、职务的来源以及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各个方面具体分析,来界定其主体身份。
【关 键 词】:国有企业 管理人员  身份

阅读更多

也谈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之间如何并罚

刑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了数罪并罚制度,根据该条规定,在判决宣告前,一人所犯数罪分别被判处数个有期徒刑、数个拘役或数个管制等同一种刑罚时,采用限制加重原则予以并罚。但是,对于在判决宣告前,一人所犯不同种数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等不同种刑罚时应如何并罚,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中的操作带来了难度,目前理论界对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主张。
一、由重到轻的“逐一执行说”①

阅读更多

关于无限防卫的限制条件

在关于无限防卫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无限防卫就是不受限制的防卫,即:防卫时间、防卫手段和防卫结果,都可以不受一般防卫的限制。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十条三款对无限防卫的规定是:“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仔细研读该规定,不难发现上述关于无限防卫不受限制的观点存在诸多不当。

阅读更多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定位

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开展了强化庭审功能,案件流程管理,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等一系列审判方式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公正裁判、严肃执法,提高了审判工作效率。但是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些新举措与原有的少年刑事审判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庭前程序性审查与探明未成年人犯罪主客观原因之间的冲突;二是庭前不接触案件当事人与庭前教育被告人之间的冲突;三是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及普通程序简化审与确保未成年人辩护权实现之间的冲突;四是程序简化与庭审教育之间的冲突。

阅读更多

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论文提要: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截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罪不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且严重侵犯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是侵犯财产罪中性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犯罪。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点从抢劫罪的犯罪对象问题、抢劫罪加重情节问题、转化型抢劫罪问题、抢劫罪和相关犯罪的界限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浅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全文约8100字。
正文: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