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试论过失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一、当前我国过失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失范局面检视
(一)过失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现状透视
1、案例思考:2012年1月24日凌晨,被告人陈明月饮酒后驾驶轿车行驶至椒江区某路段时,碰撞了同方向由被害人驾驶的出租车尾部,导致该车向前方移动后再碰撞了违规停放在道路西侧的重型厢式货车,致出租车驾驶室位置卡在货车下方,最终出租车驾驶员因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陈明月在亲友引导下向公安机关自首。在取得被害人亲属谅解后,陈明月以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

Continue Reading

“公共院落”能否视为“入户抢劫”中的“户”

【案情】
2008年12月12日晚8时许,被告人刘某窜至江西省信丰县嘉定镇居民邓某家门前,用工具撬开邓某家住房门入室盗窃,盗得现金800元。刘某盗窃被发现后,为抗拒抓捕,在邓某等三户居民共有的院子内,将邓某和其叔叔推倒均致轻微伤丙级。经查,该院子与外界相通。
【分歧】
对于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以及对于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入户抢劫,形成三种不同意见:

Continue Reading

浅析刑法第264条之扒窃入罪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作为盗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区分与一般的盗窃形式不同,且“引扒入刑”并没有情节、数额要求。新刑法生效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扒窃定罪案例。对于该规定是否合理以及扒窃入罪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认定,一直引起了诸多探讨。
一、扒窃独立构罪之正当化法理分析
(一)扒窃的概念及行为特征界定
扒窃,一般是指不法行为人(俗称“扒手”)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通过采取近距离、贴身式的割包、掏兜等方式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行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Continue Reading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及排除

刑事诉讼证据的审查及排除,是指侦查、检查、审判人员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真实的证据,正确认定案件的事实。证据的审查及排除是刑事诉讼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它贯穿于侦查、逮捕、起诉、审判的全过程。这项工作做的好,就能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准确地惩罚犯罪,否则就可能放纵犯罪分子,或者是造成冤假错案,冤枉了好人。
根据证据事实形成的方法、表现形式、存在状况、提供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这里重点研究刑事诉讼中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及排除。实物证据是指以物的外部形态或者物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来证明案件情况的证据。

Continue Reading

教导他人驾车发生事故后如何认定责任

【案情】
王某(24岁)新购一辆小汽车,还未来得及购买保险便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某日,王某约好友李某(23岁)出玩,说要用自己的车教李某开车,但不会开车的李某因害怕不敢答应,王某坚持说自己车辆性能好,且有自己在一旁教不会出问题,后李某开车行至一窄桥路段,因反应不及时导致车辆侧滑,旋转几圈翻至桥下,王某和李某双双受伤,共花费数万元医疗费。
【分歧】
对于两人的损失由谁赔偿,有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两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均应该由王某承担。车辆所有人是王某,且是王某再三要求李某学开车,过错责任在王某,李某不对自己的损失承担责任。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