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关于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的规定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Continue Reading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否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确定什么年龄开始负刑事责任,是刑事立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刑事犯罪责任年龄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要件之一。

Continue Reading

刑事公诉案件审查立案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最高法院的要求,刑事公诉案件立案由原来的登记立案改为审查立案,这给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福建省龙岩市两级法院虽然对该类案件进行审查立案,但只是进行简单的审查,实际上仍停留在登记立案基础上。而且许多法院反映,根据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6部委作出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37条的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受理。现在法院对经审查的刑事公诉案件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具体应如何操作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Continue Reading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应增加告知程序

变更指控罪名,是指法院在刑事案件庭审结束后,认为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所犯的罪名与法院审理查明的犯罪事实不相符合时,按照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是否享有变更指控罪名未作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 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对此作了规定。

Continue Reading

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接受质证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三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法院在刑事诉讼中有调查收集证据的职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法庭调查收集证据的运作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否接受质证、如何质证,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各地做法不一。笔者认为,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并不一定比控辩双方收集的证据更加具有客观性、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不应具有优越地位。虽然法院的中立地位有助于保证其调查取得的证据的可靠性,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证据的可靠性仍得不到完全的保证。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