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中关于犯罪主体的区分

摘要:职务侵占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罪,与贪污罪在犯罪构成方面存在着交叉,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因定性问题而难以加以认定。

 我国《刑法》第271条第1款、第382条和第271条第2款分别规定了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罪状和刑罚。但是刑法条文对这二罪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加上二罪在犯罪构成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使二罪的区分具有一定的难度。

Continue Reading

浅析乡村司法中刑事自诉的实践属性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它作出的裁判是基层人民法院的裁判。从诉权限制裁判权的司法理念和法院职能分工的制度安排来看,人民法庭审理民事案件(审理合同案件的范围有限)和刑事自诉案件,不审理行政案件,执行案件一般限于自己审结的案件,一审程序中不包括再审程序。笔者作为乡村人民法庭的工作人员,能够感受到得刑事司法实践只能是刑事自诉案件,法学研究要注重实践、面向基层和兼顾未来,对刑事自诉司法实践的观察、总结和反思能够使法学研究厚重化,因此,笔者将以遵循实证的研究进路,以内在性视角来分析乡村司法中刑事自诉的实践属性。

Continue Reading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救济机制之构想

2010年7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签发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生效实施。修改后刑诉法吸收了两个《证据规定》中的重要内容,从而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的高度。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内部救济机制之完善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围应合理扩大

Continue Reading

论我国刑事证据保全法律制度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是准确定案的依据,更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事实真相的查明,不仅有赖于对证据的全面、及时收集,更需要对证据进行妥善、有效的保管。证据保全实际上就是通过预先调查,将可用以证明一定案情的事实确定和保管下来,使其不致失去证据价值。这里所说的证据价值有三层含义:第一是保护证据的特定价值,即防止证据材料遗失或被替换;第二是保护证据的证明价值,即防止证据材料变质或被毁坏;第三是保护证据的法律价值,即防止证据材料因保管手续不健全而失去法律效力。[1]因此,刑事证据保全会直接影响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诉讼行为。
一、刑事证据保全的涵义及价值

Continue Reading

在校大学生犯罪适用非监禁刑可行性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大学校园中18至25岁的在读青年。这些学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特殊公民,但确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妇女等特殊主体均作了特别规定,但对于同样存在显著特征,且明显可区别处罚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群体却没有作出与之对应的特别规定。有鉴于此,本文从刑罚裁量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以“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层面对犯罪大学生适用非监禁刑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非监禁刑

Continue Reading

扒窃入刑的理性反思及实践补救

摘要:扒窃入刑,既存在理论上文本规范不清、引起刑法结构剧烈变动及与刑法第13条但书如何协调的难题,也存在实践中打击面太大导致的严重浪费司法资源、大面积侵犯人权的危险,为正确规范入刑后的扒窃,需以实质解释的方法进行必要的限制。
关键词:扒窃 立法性思考 司法性思考 实质解释论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