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酌定量刑情节之法定化研究

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分类当属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法定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均有大量的规定,是人民法院量刑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酌定情节虽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但是对量刑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其影响力有时甚至大于法定情节。常见的酌定情节经过诸多的司法实践,一般认为应当包括犯罪的手段、时空及环境条件、对象、危害后果、动机、犯罪后的态度、犯罪人的一贯表现、前科等等。[1]但问题是,就是因为酌定量刑情节存在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量刑的诸多缺陷,法定情节永远是法定情节吗?酌定情节永远是酌定情节吗?酌定情节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甚至是应当转化为法定情节?当前理论界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

阅读更多

关于非监禁刑适用情况的调研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在社区中矫正的罪犯人数越来越多,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在监狱中服刑改造的罪犯人数,成为与监禁矫正并列的刑罚执行方式。近年来,我国非监禁刑在适用范围、种类、数量诸方面也有了突出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非监禁刑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非监禁刑的概念

阅读更多

浅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及其完善

刑民交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对这些案件的处理,司法机关往往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但从具体的司法实践来看,先刑后民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致命缺陷,即在刑事追究迟迟不能发动、公权无法行使时,私权也无法请求救济。例如在犯罪嫌疑人潜逃、长期不能归案时,此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犯罪事实,但基于刑事追究无法启动,民事诉讼也无从提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先刑后民被滥用,本来属于刑民并行的案件,民事案件的审理与刑事案件的审理并不冲突,但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牵连而被司法机关以先刑后民原则而中止审理,结果往往是案件被无期限的搁置下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救济。

阅读更多

论盗窃罪与侵占罪的界定

内容摘要:盗窃罪和侵占罪是侵犯财产罪中两种不同的犯罪形式,司法实践中有时很难作出清楚,确切的界定。盗窃罪的基本特征,是违反被害人的意志,使用秘密窃取的方式,将他人占有的财务占为己有。而侵占罪的基本特征,是变合法占有为非法所有。这是它们之间最主要的特征,但是仅仅掌握这些基本特征,还不能完全和精准的把它们区分开来。本文先列举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基本区别,再联系实践,从具体方面阐述二者易混淆的方面,如共同持有关系中持有人的确定,封缄物的持有以及遗忘物与遗留物的区分对盗窃与侵占的界定。

阅读更多

浅论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

摘要: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制度在执行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没有专门设置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不起诉的程序,因而在执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基层检察院针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的新特点,结合国际上轻刑化和人性化执法的价值取向,开始尝试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相对不起诉的制度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但在我国学术界这项制度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实践中更是缺少充分体现,而司法机关如果滥用自由裁量权又会严重侵害公民的权利。所以,对于未成年人适用相对不起诉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阅读更多

析“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犯罪论体系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式。一是“三阶层”体系,即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即采用该模式;二是“双层”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行与犯意,然后讨论抗辩事由,如美国即采用该模式;三是“四要件”体系,即将犯罪构成条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即为我国现行刑法理论之通说。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