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我国“审判中心主义”刑事程序结构之建构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侦查中心主义”刑事程序结构在实践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建立“审判中心主义”刑事程序结构的设想:实现法院之司法审查权对审判前侦查程序、提起公诉程序的介入;强化法院庭审功能;确保审判职能中立;实现控辩平等对抗等等。
[关键词]刑事程序结构 审判中心主义 司法审查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刑事程序结构是指组成刑事程序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从横向来看,是指控、辩、审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则是指刑事诉讼中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主要阶段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①]

阅读更多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证明责任制度是诉讼法的重要问题。在刑事诉讼中,通过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可以让控诉方受束于法律不侵犯人权,同时又能及时完成控诉任务,实现刑事法规范真正公平高效的运作。刑事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控诉方来承担,但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让被告人也承担一定程度的证明责任,但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始终在控诉方,被告人仅需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
关键词:刑事诉讼 证明责任 承担

阅读更多

析不作为犯罪与作为犯罪是否构成共犯的界限

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在某类不作为犯罪在刑法上已单独作了规定,但在此类不作为犯的主体在实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时与其相应的作为犯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以下案例。
案例:某甲走私一批货物,在海关接受检查时,趁周围无其他人时,甲迅速将一叠钞票塞入海关人员乙的口袋中,乙马上心领神会,未再检查便将甲的行李放行。此后,甲多次趁乙当班时携带走私物品过海关,并每次都准备了颇为值钱的礼物给乙,乙每次都接受,并给放行,此案中,关于甲的罪名是走私罪并没有争论,但乙的罪名,则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就是,其构成走私罪,为走私犯甲的共犯。

阅读更多

缓刑执行机制的严重缺陷和几点“治标”建议

一、引子
近日笔者因工作需要寻找去年被判处缓刑的一人取证,因此人系外来流动人口,便到其暂住地查找,发现人去楼空,接着到法院(指作出缓刑判决的人民法院,下文同)了解缓刑执行情况,得知缓刑执行通知书已送其暂驻地公安分局,就到该分局了解,分局称已经具体安排其暂住地派出所负责考察,找到该派出所的管片民警,民警一脸无奈,说案件是去年10月判决的,执行文书11月才送到他这里,他立即去其暂住地了解情况,才知道此人被法办后就没有回来过,谁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于是笔者只得再到其户籍所在地寻找,仍一无所获,而对这一缓刑犯严重失控的情况相关司法机关竟一无所知,未曾采取任何行动。结合屡见报端相关信息

阅读更多

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

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中,如何选准“感化点”是做好失足少年感化工作的关键。所谓“感化”,是审判实践中对失足少年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就是用催人奋进的行动和打动心灵的劝说激励失足少年,促进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展。所谓“感化点”,就是指最能拨动失足少年情感,最易贴近失足少年真实思想,最有可能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或者消除他们心灵创伤的突破口。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