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罚金刑刑罚执行与体制构建

97刑法修订后,自然人犯罪法定刑中规定有罚金刑的多达162个罪名,约占全部413个罪名的40%,大量规定的罚金刑无疑是对我国刑罚结构的重大调整,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刑罚结构新的发展趋势

阅读更多

盗窃案件运用鉴定结论的两个问题

盗窃犯罪严重侵害和威胁着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历来是司法机关惩治和打击的重点。然而,盗窃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却时常困扰着司法人员。本文拟就盗窃案件司法认定中运用鉴定结论的两个相关实务问题作初浅探讨。
一、关于盗窃案件涉案物品的价格鉴定问题

阅读更多

对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形态的再认识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停顿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明文规定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及犯罪未遂三种形态,而对犯罪既遂未作概括性的界定,同时对犯罪未遂所作的界定又是缩小了外延的限制性界定,由此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态的诸多争议。
关于犯罪形态,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定论是,犯罪形态分为预备、未遂、中止、既遂四种。四种形态属并列关系,彼此独立。笔者认为,如此划分犯罪形态,标准混乱,存在逻辑错误。
一、划分犯罪形态必须根据统一标准。

阅读更多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熊选国(以下简称熊):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是具有不同社会危害性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对犯罪客体,即公共财产权的侵犯程度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四种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在一般场合,两者的界限是容易划分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如行为人挪用公款后产生了非法占有故意的情形下,定性上可能发生混淆。

阅读更多

从罪刑协调角度对刑法第269条的再思考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此条是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对于如何理解和执行此条的适用条件,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见解和做法,使之成为抢劫罪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疑难的问题。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