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涉税案件可适用“双罚”

当前,各地司法机关在办理涉税案件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观点认为不少涉税案件在税务机关移送司法部门前均已由税务机关作了行政处罚,故对同一起案件分别处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的法律原则。笔者认为涉税案件当事人的行为既违反了行政法规,又触犯了刑法,可分别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司法机关不应以当事人受过行政处罚就不予处理。在此,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一事不在罚原则;二是行政处罚与刑罚竟合如何处理。现试论之:
一、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

阅读更多

解析刑事责任的地位及根据之争

刑事责任和犯罪、刑罚一样,同属我国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正确解决刑事责任的地位与根据问题,有助于中国刑法学体系的科学性和树立科学的刑事责任观,从而有助于强化我国刑事法治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刑事责任理论是中国刑法学理论研究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在中国的刑事责任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多的是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
关于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体系(主要是指总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中国刑法学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阅读更多

司法实践认定合同诈骗的几个问题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在所有的诈骗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本文就办案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合同诈骗罪中“合同”认定问题

阅读更多

对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量刑

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正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关规定,严肃执法,认真贯彻“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审理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况,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从轻还是减轻处罚,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犯罪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阅读更多

浅析共犯口供的证明力

犯罪嫌疑人吴某、徐某、陈某均系重庆市某郊区农民。2003年12月15日晚,四人共谋盗窃某手表店。于是四人趁着夜深人静,用扳手撬开商店大门,各自拿了几盒手表。吴某离家近,很快拿了手表回到家里。徐某、陈某走在后面,想想不放心:万一第二天被发现了怎么办?于是二人合计后折回仓库准备毁迹。徐某说:“便宜了吴某这娃儿,要是出了事,我们就说是大家一起放的火,让他跟咱们有难同当。”于是放火烧了商店,火趁风势烧了附近的几间民房,共计损失19万多元。后来案发,对于共同构成盗窃罪,犯罪嫌疑人均无异议,但对共同的放火罪,吴某不承认,却又拿不出证据来否认徐某、陈某的一致指证。

阅读更多

如何区分盗窃既遂与未遂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区分盗窃罪既遂与未遂,应当以盗窃罪构成要件是否齐备作为标准。盗窃犯罪构成要件齐备,是指秘密窃取的犯罪行为造成了行为人非法占有所盗窃公私财务的犯罪结果,也就是说行为人使财产脱离物主的控制,实际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即为既遂。反之,如果行为人已实施盗窃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使财物脱离物主的控制则为犯罪未遂。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