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挪而未用应分情况处理

在挪用公款犯罪中,对于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尚未实际使用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挪而未用构成犯罪,且为犯罪既遂。第二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既要求有挪移行为,又要求有使用行为,“挪而未用”缺乏使用行为,不构成犯罪。第三种观点认为“挪而未用”应分情况看待:如果行为人挪移公款后思想有了转变,不愿继续犯罪而自动放弃了犯罪的,属于犯罪中止;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不认为是犯罪;如果行为人挪移公款后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其使用公款目的的,属于犯罪未遂。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前述挪用公款犯罪中止的成立,只适用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情形,不适用于另外两种情况。

阅读更多

“植树抵罚金”引发的法律思考

近期在媒体上看到数起对盗伐、滥伐林木犯罪审判情况的报道,主要内容是法院在对被告人判处罚金时,判令被告人以植树造林的方式折抵部分或者全部罚金。媒体对法院的这几个判决好评如潮,认为“植树折抵罚金”,既保证了刑事判决对盗伐、滥伐林木犯罪分子的法定附加刑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又妥善解决了部分犯罪分子缴纳罚金能力不足的矛盾,还在最大的限度内矫正了犯罪行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可谓一石三鸟,一举三得。有的媒体甚至将此类判决作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一项成功之举大加褒扬。然而笔者却对此却不敢苟同,特别是对让犯罪分子以植树的方式来折抵应缴纳的罚金心存异议,所以不得不在一片叫好声中提一点不同的看法。

阅读更多

儿童遭性侵犯案件引发的思考

事 件:触 目 惊 心
偶看媒体报道,日前,湖南省益阳市的两个区教育局出台教师“八个严禁”制度,其中“严禁奸污猥亵女生”的条目赫然在目。为弄明白在一个法制渐渐走向健全的社会、为什么会出台这条人人皆知应当遵守的规范的原因,笔者查看了相关网页,令人震惊的是,触犯儿童性权益案件居然比比皆是:
49岁的小学教师张罗衣,多次利用无人之机,以检查、批改作业等为名,将7名女生带至学校办公室、图书馆等处,分别实施奸淫,作案达14次。此外,他还先后把18名女生骗至教室的讲台、办公室等处,采用极其下流的手段进行猥亵,作案达52次之多。

阅读更多

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

内容提要: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和效率的基本保证。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也有利于律师发挥辩护职能,有利于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公正与效率、依法开示、双向开示、公共利益豁免是证据开示应遵循的原则。
关 键 词:证据 证据展示 刑事诉讼

阅读更多

受委托人员挪用国有财产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

2000年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挪用单位资金罪定罪处罚。对此批复是否妥当,笔者认为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较妥。主要理由:

阅读更多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问题管见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质是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依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6月29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8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体范围,包括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和赔偿主体。但是在司法实务中对当事人主体范围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例如,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被害人是指直接的受害人,还是间接的受害人?被告人是否包括未犯罪或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笔者就附带民事诉讼主体问题略表管见。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