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我国刑法中“明知”的含义和认定---基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分析

【摘要】“明知”是我国刑事立法普遍运用的表述犯罪主观要素的术语,也是长期困扰刑事司法实践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对于“明知”的内涵也存在重大的认识分歧。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明知”的规定存在着混搭使用、表述模式的级次混乱、含义不统一等问题,这不仅导致刑法用语在文理上的混乱,混淆了罪过的基本类型划分,而且影响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近期的司法解释在形式上搁置了“应当知道”术语的使用,确立了“可反驳的客观推定”的认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关于“明知”立法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在理论上讨论解决。

Continue Reading

最高院刑事审判案例671号:对酒后驾驶造成重大伤亡的案件,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杜军交通肇事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杜军,男,1968年3月19日出生,个体户。2009年11月14日因涉嫌犯交通肇事罪被逮捕。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杜军犯交通肇事罪,向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9年10月31日中午,被告人杜军在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豪城大酒店宴请他人,酒后与他人同到浴室洗浴休息。同日17时许,杜军经休息,认为驾车已无碍,遂驾驶车牌号为苏HBU790的小型普通客车回楚州区流均镇。

Continue Reading

一则案例谈过失犯归责判断的标准及其路径

【内容提要】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风险升高理论都无法承担解决过失犯结果归责难题的重任。而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因其核心概念“合法替代行为”的模糊性,有待进一步修正。假定因果关系理论为过失犯归责判断提供了一种富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处理过失犯结果归责的思路是:首先,以合法替代行为构建假设因果流程。其次,考察假设因果流程中同一法益侵害结果是否仍会发生。最后,应考察影响结果归责的其他事由,包括风险制造阶段的容许风险、风险实现阶段的规范保护目的。 【关键词】合法替代行为 容许风险 规范保护目的

Continue Reading

两则案例详析何为我国《刑法》中的“违反国家规定”

内容提要: 我国刑法第96条明确了“违反国家规定”的含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因具体案件引发了诸多争议,亟待予以明确。文章首先以刑法分则中涉及“国家规定”的不同表述为依据,明确了“违反国家规定”的含义。然后以具体案件为例,论述如何查找国家规定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和被告人所属单位制作的规定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规定”中的“国家规定”。文章认为,刑法第96条的规定是刑法为实现宪法确定的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有利保障,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必须以宪法精神为解释原则。

Continue Reading

最高院刑事审判案例415号:飞车行抢”刑事案件如何定性?

     【 审理法院 】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被告人王跃军,男,1978年7月29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工人。因涉嫌犯抢夺罪,于2001年5月19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6日被逮捕。
被告人张晓勇,男,1978年8月18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工人,1996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1997年10月5日刑满释放。因涉嫌犯抢夺罪,于2001年5月19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6日被逮捕。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