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刑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帮助罪犯改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缓刑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研究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逐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是加强我国司法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现行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过于原则

Continue Reading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缺陷及完善

贪污受贿作为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负面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就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学者们广泛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化,在整个社会处于转型这一不确定的时期,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攀比之风日渐盛行,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一些手段聚敛财富而又使得司法机关限于实际情况难以查明其真实来源。为此,我国1997年新刑法吸收了早期源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在第395条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Continue Reading

浅析刑事诉讼电子证据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度不断加快,无纸化办公的优势不断凸显和被不同群体广泛采用,因此,刑事诉讼证据形式呈多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必然。其中,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以数字电子化形式存在的证据,我们通常称之为刑事诉讼电子证据

Continue Reading

对贪污贿赂犯罪中主体问题浅析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根据该条的规定,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从事公务;二是具有一定的身份或者资格。

Continue Reading

从法治视点论犯罪中止形态的尺度

摘要: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应具备时空性、自动性、有效性。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于主观上的不同。未遂中质与量的不统一,有可能是犯罪中止行为。自动放弃可能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一般为中止行为。犯罪中止的处分采取减免刑事责任。  关键词: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中止的区别;自动重复行为;刑事责任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及特征

Continue Reading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探析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及立法依据
(一)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 1]]故意与过失是认识因素的范畴,行为人的认识因素不同,故意或过失会影响到行为人的意志因素,进而影响到犯罪行为的罪过形式。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犯罪形态(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因此,我们在研究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必须研究认识错误问题,以确定错误如何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做到准确定罪量刑。
(二)刑法错误论的立法依据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