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关于增设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思考

论文提要: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选择,与办案质量和效率,与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密切相关。文章针对刑事“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特点,提出在刑事诉讼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外,增设特别程序的构想,并从设立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价值目标、立法模式、适用条件及运作规则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

Continue Reading

辩护制度法律地位的缺失与对策

在刑事诉讼中,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而进行的论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1】而辩护制度是立法对贯彻落实辩护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一般包括辩护权及其行使、辩护人、辩护种类、辩护程序、时间及辩护权救济等内容。然而,我国现行刑诉法典只在总则里确立了辩护原则,未对其作出详细的规定,以至于在诉讼实践中,出现了下列现象: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规范抢劫罪的量刑

长期以来,刑罚不均衡、量刑不规范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其根本意义在于对犯罪行为的处置上,要求达到罪与刑的相当和均衡。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我们通常要求做到定性准确和量刑适当,但从一定意义上讲,量刑适当比定罪准确更为重要。因为一旦量刑失衡,必然导致当事人的不满和对立,甚至引起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乃至法治建设的怀疑和动摇。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法律资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出一套量刑规则,有效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相对过大,以树立法律的权威,体现公正、公平的社会效果,是当前刑事审判工作中亟需解决且十分现实的课题。

Continue Reading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斯特犯罪社会学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倾向于在对群体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强调社会对犯罪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治安形势是好的,但是青少年犯罪问题仍然占较大比例,有的地方青少年犯罪还比较突出。青少年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给家庭带来痛苦。因此,运用李斯特犯罪学理论研究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减少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
对于犯罪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进入20世纪,更在欧美诸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Continue Reading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适用的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以司法实践为视角,通过分析附带民事诉讼法律适用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以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性质为理论基础,确定出附带民事诉讼法律适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程序性事项刑事法律优先原则、实体法适用民事法律优先原则、其他程序民事法律优先原则,并通过立法形式完善附带民事诉讼法律,试图寻找到解决附带民事诉讼法律适用不统一的办法。

Continue Reading

对HIV阳性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思考

艾滋病毒反应阳性者及HIV血清抗体阳性的罪犯属于司法部[1990]247号“关于印发《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的通知”中《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以下简称“病残范围”)中第二十九条之规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的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实践中也无异议。但实际操作中对这类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存在着疾病监测的疏漏,成为社会隐患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