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强求不可能的事项或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履行的事项”,这是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它要求我们关注:在制定法律时必须考虑社会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秩序。但在我们今天法治国家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上却规定,任何公民违反了法律,理应受到处罚,这才能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和司法权的有效行使。
适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问题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新罪名是由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六)》而来,该《修正案》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11号中进一步明确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新罪名。
浅析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摘要】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各种历史政治因素,无罪推定原则始终没有在中国的刑事诉讼中得到真正确立,即便是97新刑诉法第12条也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无罪推定的精神。基于此,本文试图对无罪推定原则内涵广度以及在多大程度能够为我国所采纳及相关制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举证责任 犯罪控制模式 正当程序模式审查机制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及内涵
【关键词】举证责任 犯罪控制模式 正当程序模式审查机制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及内涵
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设立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主要观点的评述、对两大法系代表国家和地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的比较以及对我国关于亲属作证制度立法、司法状况的分析,论述我国设立亲属拒绝作证特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该制度具体内容进行设计,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亲属拒绝作证 观点评述 立法比较 制度构想
【关键词】亲属拒绝作证 观点评述 立法比较 制度构想
缓刑考验期限起算点的另一种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确定”二字的具体含义,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但在理论界和司法界,目前主流的观点均将“确定之日”明确为判决生效之日,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处徒刑宣告缓刑上诉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其缓刑考验期应从何时起算问题的批复》(1964年9月19日(64)法研字第84号)、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第二版)、《刑法》(王作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均持此种观点。民事诉讼上对于判决确定的含义也与此一致。
刑事量刑情节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定罪、量刑是人民法院行使刑事审判权的重要内容,能否规范、科学地行使这项强制性的国家权力,直接关系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和刑罚功能的具体实现。司法实践中过多关注定罪,没有予以量刑以足够的重视。而量刑情节是调整量刑幅度,保持量刑平衡、准确适用刑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定罪情节 量刑情节 量刑平衡
一、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
【关键词】:定罪情节 量刑情节 量刑平衡
一、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