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受贿罪法定刑的理性评价

内容提要 受贿犯罪的法定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立法者对受贿犯罪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的考虑和衡量,但应当指出的是,立法者对受贿犯罪社会危害程度的认识有失当之处,如死刑的设置问题;立法者对于受贿犯罪具有的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一特征也关注不足,如没有规定罚金刑;立法者对于受贿犯罪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对于资格刑的设置不科学。另外,从立法技术的角度来看,受贿罪法定刑的设置的合理性还存在问题。
关键词 受贿罪 法定刑 评价

阅读更多

浅析计算机犯罪及其对刑法的冲击和思考

摘 要: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巨大差异,对于现行刑法典及刑事司法协助规范形成巨大冲击,同时也造成传统刑法理论与现实犯罪态势的冲突,导致立法和理论略显滞后而与时代不合拍。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明确计算机犯罪及其网络和计算机犯罪的密切关系,并对国内立法、国际刑法与刑事司法协助以及刑法理论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对于惩罚和防范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是当务之急。

阅读更多

关于刑诉法实施中证人问题的几点认识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方式作了一系列重大的个性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庭审功能。庭审中,法官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采用,以确定被告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等情况,依法定罪量刑,此为刑事审判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开庭审理中证人作证,作为刑事证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更加不容忽视。新的刑诉法实施以来,根据我们对所辖基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调查,对证人作证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现作如下探讨:
一、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和被告人的质证、是新刑诉法实施中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在审判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阅读更多

本案应如何处理

一、案情简介
张某在担任某杂志社社长期间,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签假名、冒用他人签名的手法,将从财务处领取的应返还给会员单位的会费占为己有,共计11万余元。某区法院于2000年7月以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五年,并处没收财产3万元。2002年12月,某区检察院以张某在上述期间还有25万元的贪污罪行再次向法院起诉。
二、主要问题
1.检察机关是否可以对遗漏的同种罪行再次起诉,换言之,该起诉行为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
2.对行为人同种罪行应如何处理?
三、评析意见

阅读更多

挪公款给他人注册公司随即抽回如何定性

案情:李某系某国有公司经理。2003年2月,李某的两个朋友陈某、王某想在市内注册开办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开办此类公司需要注册验资资金200万元,而他们仅能筹集到100万元。于是他们找到李某帮忙,李某指示公司财务人员将其公司资金100万元打入他们账户,工商部门验资注册10日后,陈某、王某即已归还此款。
分歧意见:针对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阅读更多

口供采信规则之若干问题

口供,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在历史上曾被奉为“证据之王”,至今仍受到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和现行刑事诉讼法都把它作为证据的一种加以规定。口供采信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制约口供取舍和运用的法律规则,其核心是确认口供是否具备证据能力,即口供是否具有作为诉讼证据的资格,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加以正确认定和适用。本文拟探讨口供之证据能力、口供的价值定位、口供的价值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一、口供的证据能力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