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Research on criminal defense

Constantly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norms and facts · repeatedly measure between evidence and conscienceNorms, facts, evidence, conscience, human rights, justice

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

由于法院系统不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活动,使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较以前大幅度增加。这些涉黑案件中,被告人的罪名除涉及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外,同时还涉及敲诈勒索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等罪名。
法院审理的该类案件,大多以涉嫌黑社会性质犯罪做出了有罪判决。而河南省孟州市法院审理的贺永星等5人涉嫌“黑社会性质犯罪”一案,则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反响,法律界对该案也是认识不一,这就涉及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问题。

Continue Reading

试论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及其立法构想

一、诉讼诈骗行为的定义及行为表现?
(一)诉讼诈骗行为的定义?
诉讼诈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这类行为逐渐增多,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视。以浙江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5月份,已经审理确认属于虚假诉讼、诉讼诈骗的案件达107件,实际数量应远不止如此。各级法院对此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浙江高院通过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中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案件的若干意见》[1]。但是诉讼诈骗行为目前尚无刑法手段规制,在司法实践中定性极不统一,甚至其定义在刑法理论中也存在分歧。对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定义,刑法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Continue Reading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浅析

[论文提要]从我国多次进行的严打活动到目前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近年来作出的关于基本刑事政策的重要调整。近年来,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讨论如火如荼,相关政策、规定层出不穷;各地政法机关和法院也各有做法、各有成就。
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以此为基点,概括了其内涵,并详细表述该刑事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时代意义。其次,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Continue Reading

犯罪控制途径与犯罪控制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自尊与犯罪的关系,认为受伤的过度的自尊是一切犯罪的直接根源,自尊不灭犯罪不止,犯罪不能消灭,不能放纵,只能控制。控制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正当自尊,矫正过度自尊,本文指出了历史上一些犯罪控制方式的盲目性,认为犯罪控制应有计划,犯罪控制计划是数字化了的人民意志,它不单纯是司法工作的打算,它将会给现代司法提出新要求,注入新生机。
一、犯罪的直接根源
治人之病,需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控制犯罪亦然,只有找准犯罪的直接根源,才能制定高效的犯罪控制方法。

Continue Reading

浅议“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第一款的缺陷

“刑诉法”第167条是关于刑事审判法庭笔录的规定。法庭笔录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书记员制作的反映法庭审判活动全部真实情况的记录,包括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公诉人、审判人员在法庭上陈述的内容及其他活动状况。法庭笔录可以将整个审判活动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见证。上级人民法院通过阅读法庭笔录可以了解和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对案件进行二审、提审、再审时,原审法庭笔录就成为重要的依据。法庭笔录固定下来的当事人的陈述与承认,证人证言等,可以起到证据作用。在法庭审理完毕,法庭笔录制作完成后,案件的全体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审阅无异应首先在笔录末尾签名确认,以示法庭笔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Continue Reading

Craftman’s Spirit,
Strive for Excellence

Focus, Profession, Perfection

Professional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