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认定 admin | 2017-12-19 理论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争议颇大,司法实践中,仅严格依照《刑法》第30条的规定来界定某一主体是否具有“单位”资格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对单位犯罪主体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司法审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现象的日益纷繁复杂,我们更有必要对此进行悉心的研究和探讨,以准确认定单位犯罪并给予有力的惩处。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 阅读更多
论犯罪行为人主观意志在自首认定中的重要性 admin | 2017-12-19 自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学者考证,早在西周《尚书.康诰》中就有记载:“……乃有大罪、非终,及惟眚灾,适尔,即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该条被认为是自首者免罪制度的起源。在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自首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自首作为一项量刑制度,已经逐渐占据了中国法典的重要篇章。但近些年来,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在自首认定里的参考因素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意见难以统一,对正确认定自首带来很多困难,有些意见有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工作处理。自首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对其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 阅读更多
浅议我国当前逮捕措施适用现状 admin | 2017-12-19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其适用无论从时间长度上还是实施强度上都是其他强制措施(如拘留)所不能比拟的。从时间上讲,其羁押期限可能持续至判决生效;从强度上讲,其对于人身自由的剥夺程度与徒刑没有太大区别。正因为如此,合理、谨慎地适用逮捕,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我们研究逮捕问题的宗旨所在。逮捕,指司法当局拘留或羁押某人使其回答法律上的指控或接受讯问。在中国古汉语中则为捉拿之意。[1] 阅读更多
靖边县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admin | 2017-12-19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不断增加,对社会危害后果严重,极易加大犯罪参与人的贪婪欲望,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和隐患,从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法院办理的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案件占了极大的比例,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近年来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1、该县2007年-2009年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为68人,被公诉的未成年人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犯财产犯罪有55人。另外,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三年来未成年人犯强奸罪、强迫卖淫罪的有11人。 阅读更多
浅析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态的认定 admin | 2017-12-19 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犯罪形态包括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通说认为,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都是以既遂为模式的,相对于既遂犯而言,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称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刑法中共同犯罪和未完成罪属于犯罪的特殊形态,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把刑法问题导向复杂化的领域就是共同犯罪和犯罪形态。在审判实务中,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态问题,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简单共犯即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1)共犯中的一人使犯罪既遂的,共犯整体既遂。 阅读更多
近代刑法观念的裂变:从身份等级到公民平等 admin | 2017-12-19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八议”、“官当”、“请”、“减”、“赎”等制度表现了刑法上的身份等级。太平天国运动、清末修律以及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有关公民平等的立法活动,初步确立近代社会中的公民平等。从身份等级到公民平等转变基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它对加快社会进步和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身份等级,特权,公民平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