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探析

据民主与法制网2012年12月5日报道,12月3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情况新闻通报会。据了解,2003年至2012年,北京二中院先后审理了118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犯罪总额达49亿元,受害者94600人。
北京二中院副院长白山云介绍,北京二中院对十年来审理的集资诈骗、传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同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专题调研显示,此类案件绝对数量、占经济犯罪案件的比重均呈“爬坡式增加”之势,并且涉案款执行困难大,高达49亿元的案款共追回87383万元,追偿率不足18%。

阅读更多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每到岁末,拖欠工资的话题总是会被人提起。在我国,用工方拖欠工资行为,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劳资纠纷问题,而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这也是刑法修正案(八)将特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犯罪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设立该罪之前,关于是否对欠薪行为定罪处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反对者主要的理由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系一般意义上的民事纠纷,如同其它的民事纠纷一样,当事人间的是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如果可以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那么是否可以将拒不偿还债务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显然,持上述观点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性。

阅读更多

浅论非数额型盗窃罪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行为进行了犯罪化的规定,并且不受数额的规定,从而扩大了盗窃罪的打击范围。文章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分析非数额型盗窃行为犯罪化的正当理由及其在司法认定和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对“户”、“凶器”以及作案工具的概念范围进行再限定,区分和界定罪与非罪、既遂和未遂形态。
【关键词】盗窃 入户盗窃 凶器 扒窃 严而不厉

阅读更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若干问题分析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其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追查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活动。赃款赃物是重要的物证,由于犯罪嫌疑人将这一至关重要的证据隐藏或者处理,严重妨碍了刑事侦查的顺利进行。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