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刑事被害人视野下社会管理创新

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显著进步带来的实惠和便利的同时,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也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不断出现的各种犯罪活动侵犯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犯罪会不会从社会上消失,现代犯罪学理论已经给出了答案:犯罪将永存于社会之中,人类无法消灭犯罪。由于社会变迁,各种风险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社会管理制度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和期待,社会管理创新十分重要及必要,显得尤为紧迫。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方向,进行观念的更新,从关注犯罪人转向关注刑事被害人,在被害人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被害人损害赔偿、被害人国家补偿、被害预防等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一、刑事司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更多

刑事审判中对运用证据的解析

在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各个环节中,侦查人员必须依靠证据揭露犯罪,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法官必须依靠证据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证据是侦查和审判工作共同的生命线。证据不能自己去实现证明案件事实的功能,证据的错误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误导致的,无论是侦查机关固定证据,公诉机关、当事人运用证据论证案件事实,还是法官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根据证据所认定的事实自然也有人为的因素在其中。诸如一些冤错案,其错误基本上是出在证据使用和事实认定上,而且多属于“从错误的根据出发,得出合乎逻辑的推论”。

阅读更多

非数额型盗窃适用问题的法律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盗窃罪公正合理的定罪量刑越来越重要。《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以前盗窃罪的标准上又增加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非数额的定罪情节,实现了刑法保护机能和社会保障机能。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数额型盗窃罪和传统的盗窃罪进行对比,对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界定,对这几种盗窃行为并存时的量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盗窃罪
扒窃  入户盗窃

阅读更多

高速公路冲岗逃费行为的法律定性

近年来,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过路者冲岗逃费行为越来越多,在利益的驱动下,恶意逃费、暴力冲关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冲岗逃费行为到底该如何定性?目前法律上并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产生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合同诈骗罪。驾驶员领卡进入高速公路,就意味着与高速公路部门达成协议,接受高速公路的服务,驾驶员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有履行付费的义务,这是典型的合同关系。冲岗逃费行为具有不履行合同的主观故意,因此构成合同诈骗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阅读更多

从新刑诉法看中国已确立沉默权制度

2012年修订的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其中,新增加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是这次修改刑诉法取得的一个标志性进步,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特别是其与沉默权的关系——尚存在分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这一规定并非确立沉默权制度,换言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还没有沉默权。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是把美国的米兰达规则当成了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标准,而这是不恰当的。毫无疑问,米兰达规则对于沉默权制度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阅读更多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