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 刑辩研究Criminal debate

在规范与事实之间不断往返 · 在证据和良知之间反复度量规范、事实、证据、良知、人权、正义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推动时代的进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如下:

1、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克服单打一,背靠背,形成多维立体的预控网络。
2、家长对子女要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

为人父母者,应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城长环境,既不要只图自己享乐将子女推向社会,不闻不问,也不要因为自身的不端给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应溺爱或粗暴;使子女走向反面。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和抚养的义务,在教育方法上不能走极端,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3、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不良心理。
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离家出走、赌博、打架斗殴、调戏妇女等。家长、教师和成年人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4、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和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应明令禁止水成年八出入,对网吧应严格控制;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对反腐败斗争也应常抓不懈。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5、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避免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完善。
6、加强对失足的未成年人帮教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应具有的易感性、可塑性、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未成年犯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7、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体系。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有句话说得好,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让这太阳不受乌云的遮蔽。(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国法院网
朱志敏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专注、专业、精益求精

律师文集